1959年10月13日十大正规配资平台,被尊为近代禅宗泰斗的虚云大师安详圆寂,享年120岁。他一生广为人知,坚守苦行近百载,堪称近代唯一跨越五帝四朝的高僧。自19岁剃度出家,历经无数磨难,尤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曾凭借一纸剪刀剪出三个字,预示抗战结局,因而被蒋介石视为座上宾,备受尊敬。
国学大师南怀瑾曾指出,抗战持续五六年后,国民政府实际上已陷入破产边缘,战争愈演愈烈、愈发艰难,背后隐藏着日本修炼密宗降伏法的秘密意图,旨在击败中国。虽然物资供应紧张,迫切需要军需物资支持漫长的战争,但更重要的是化解日本的密宗降伏法威胁。
1943年元旦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,中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。国家军费不断攀升,但财政收入逐渐枯竭;与此同时,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封锁和围剿。经历近五年的战争消耗,国家形势异常严峻,民心惶惶,没人敢断言这场民族存亡之战最终能否取得胜利。
展开剩余86%为挽救这个处于苦难中的国家和民众,年逾百岁的虚云大师先后在重庆慈云寺和华严寺举办“护国息灾法会”,誓将日本的邪法驱逐,还民族一片安宁。作为近代唯一跨越五帝四朝的高僧,虚云法师的声望无人能及,他主持的显教法会吸引了重庆数万民众每日按时前来参拜祈福。
佛教是我国三大宗教之一,国民党内许多高官也是佛教徒,因此当国家遭受屈辱时,他们也会同来祈福助运,蒋介石有时亦亲临现场。众所周知,虚云大师始终以宣扬净土、劝导因果、弘扬慈悲为怀、护国息灾为己任,四处奔走救助贫苦百姓,积极鼓励抗战。
尽管蒋介石本人信奉基督教,但对忧国忧民、心怀苍生的虚云大师颇感兴趣。两人常常讨论人生哲理,也会探讨国家大事。一次,面对庞大的军费开销和复杂的内外局势,蒋介石向虚云大师提出疑问:抗战能否取得胜利?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果会如何?胜利的曙光何时能照耀中华大地?
虚云大师没有直接回答,他深知国民政府已疲弱不堪,军需物资消耗巨大,只能靠加税和征粮维持战时经济。沉思片刻,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纸,手持剪刀慢慢剪着,边剪边说:“莫急,一切会好转。”最终留下三个符号:“十”字、“卍”字和“日”字。
虚云大师虽为佛门祖师,但对抗战结果的预测,是基于对当时局势和众生因缘的深刻观察。蒋介石未能完全领悟其中寓意,虚云大师见状,也未多言,转而闭目入定。事实上,这一预测凝结了虚云大师数十年弘法的智慧精髓。
“十”字象征意大利军队的投降。作为法西斯三巨头之一,意大利拥有百万雄兵和强大战力,却于1943年提前宣布投降,震惊盟军与轴心国阵营。
“卍”字是纳粹德国党旗的标志。尽管德军作战素质极强,但在多重压力下,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,标志二战欧洲战场的终结。
“日”字则代表日本的最终投降,经过中华儿女浴血奋战,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和平时刻。
这番预言深刻反映了虚云大师毕生修行佛法、利益众生的心得,成为他传奇经历中的重要篇章。虚云法师生于1840年,父亲玉堂公系湖南湘乡人,生母颜氏为虔诚信佛的女子,一家迁居福建。他的一生与中华民族近代苦难历史紧密相连。
虚云出身官宦之家,母亲早逝,父亲晚年得子,对他疼爱有加,悉心培养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,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面对列强欺凌和清政府腐败无能,国家陷入深重灾难。
鸦片战争、太平天国、甲午战争、八国联军入侵、辛亥革命、戊戌变法、义和团运动……这些历史事件轮番冲击着中华大地,文化和社会结构深受影响,国家主权与领土不断被蚕食。虚云法师便是这一劫难时代的“应劫者”。
他自幼聪慧,识字读书有极高天赋。父亲期望他考取功名,因此亲自教授古诗文,四书五经背诵如流。父亲本以为他将踏上仕途,然而虚云少年时偶然接触佛教,热衷研读佛经,家人阻拦无果。
父亲为困住他,安排婚事,强迫娶了两位富家小姐。虚云虽身处俗世,始终坚守戒律,与妻子同床而不犯夫妻礼,更在新婚夜讲解佛法,表现出坚定的修行决心。
19岁时,他留下《皮袋歌》与妻妾诀别,悄然奔赴福州涌泉寺剃度出家。初期他隐居后山岩洞苦修三年,饮泉水、食野果,潜心佛法。近十年寺中修炼,他变得眼明耳亮,行走如风,身虽一年洗澡仅一次,却散发清香。
自觉修为未达顶峰,虚云开始遍访名刹,坐禅参悟,历经十五道场。光绪二十三年,他顿悟心结,佛门再添一位大师。民族苦难深重之时,虚云踏遍中华大地,为百姓祈福,安抚饥荒、疫病、干旱带来的苦痛。
日寇全面入侵,虚云大师告诫弟子:虽处战乱,众生仍难脱因果,佛门当以普渡众生为责。他一边讲法开示,一边鼓励僧侣携刀赴战,积极参与抗战行列。战争肆虐,生灵涂炭,虚云率众僧每日礼忏祈福,亲临前线为士兵消灾祈安。
他严格自律,省下的斋饭、布料等捐赠贫困民众。即便身体虚弱,仍坚持过午不食,督促僧侣节俭度日,弟子们衣服补丁叠补丁。虚云大师关怀民间疾苦,奔走讲经募捐,筹得20万元悉数上缴国库,承担起佛门社会责任。
虚云法师一生以苦行修持为根基,身披一衲,持杖、戴笠、敲钟,行遍天下。孙中山为其题匾,自度度人,预言抗战与战后中国命运,为佛教传承和发展贡献巨大力量。
圆寂之时,他亲书一字箴言:“戒”,这是对当代人最深刻的教诲,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中持守内心的清净与规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浩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